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超媒體藝術
Transmedia Art 
開課學期
109-2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藝術設計學分學程  
授課教師
陶亞倫 
課號
Thea5105 
課程識別碼
129 U505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A,B,C(18:25~21:05) 
上課地點
普201 
備註
戲劇學系及學程學生優先。兼為藝術設計學程課程。屬進階設計實務類。
總人數上限:3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2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超媒體(Transmedia)是一種態度,一種面對當代視覺藝術、表演藝術、科技、文化不同觀看與思維的態度,它無法在形式上被歸類,以這種態度創作的媒體藝術是超越疆域的、反疆域的,亦即反對現有資本市場操作下的固有專業規範。

超媒體藝術(Transmedia art)關注於當代藝術、文化與科技、媒體之間的相聯性,在於透過實驗媒體藝術,對當代媒體科技文化現象,提出具批判性的解讀、理解與反思。超媒體藝術(Transmedia art)結合了社會實踐、文化研究、新媒體開發等方面,形成整體、全方位的互相互滲透。

超媒體藝術(Transmedia art)是一種「全息書寫」(Holographia)、「總體藝術」,是打通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超越媒介平台,解構既有思維模式的創作意識,在多重媒體之間創造、發明出新的媒介平台。超媒體藝術形式整合了視覺藝術、表演藝術、動力藝術、互動裝置、無線網路、虛擬實境、人工智慧、機器書寫、賽博格、生物機電藝術、網路社群媒體等行為、展演、裝置等,所構成的「完整體驗」、「全訊息媒體」中,不斷折射人類當代文明自身的景象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為創作與理論並重。實作與理論之間,相互驗證。

1. 了解當代「跨媒體」的實驗創作與趨勢
2. 了解當代「身體美學」、「速度美學」、「虛擬美學」思潮
3. 對當代媒體科技文化,能提出具批判性的解讀、理解與反思
4. 了解未來「全訊息媒體」發展趨勢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(1) Grau O.(奧列弗.格勞)。《虛擬藝術》。陳玲譯。北京:清華大學出版社,2007。
(2) 林平。《數字虛擬與藝術真實的美學悖論》。長春:吉林人民出版社,2019。
(3) 藝力國際出版有限公司。《互動裝置藝術:科技驅動的藝術體驗》。武漢: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,2020。
(4) Jason Warren(傑森.華倫)。《虛擬真實:沉浸式劇場創作祕笈》。杜秀娟譯。台北:書林出版有限公司,2020。
(5) 張燕翔。《當代科技藝術》。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7。
(6) 曹雨。《虛擬實境狂潮》。台北:商周出版,2016。
(7) 謝旻儕、黃凱揚。《AR擴增實境輕鬆學(結合虛擬與真實的新科技應用)》。台北:深石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2020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作業繳交 
40% 
 
2. 
小組討論 
20% 
 
3. 
實驗性創作 
20% 
 
4. 
上課參與表現 
2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5  當代數位人文思潮導論:當代實驗媒體藝術概況,與未來「全訊息媒體」的發展趨勢 
第2週
3/04  資訊哲學與新媒體美學:對電子化媒介的資訊的社會和文化現象,所開展之當代哲學討論。 
第3週
3/11  超媒體藝術概論與趨勢:從華格納提出「總體藝術」,談未來跨文化、跨媒體、跨虛實的整合趨勢 
第4週
3/18  錄像藝術、影像裝置 與 未來電影:從傳統影像藝術出發,談未來電影媒體新形式的可能性。以及未來透過網際網路創作「現場電影」(Live Cinema)的發展趨勢 
第5週
3/25  光的藝術與哲學:以光線折射與照射效應而產生的三次元空間影像藝術 
第6週
4/01  聲音媒體藝術、音像藝術(Audio-Visual Art):從純聲音媒體,到以程式、AI生成的聲音與影像所結合而成的即時性藝術媒體 
第7週
4/08  動力媒體藝術與身體美學:從透過物理法則、機械原理,探索有關移動或運動性質的視覺或造型藝術。到以程式控制之空間動態媒體。 
第8週
4/15  互動媒體藝術:透過感應媒介,捕捉人體生物資訊,使作品產生即時回饋的藝術形式,觀眾可以共同參與、完成創作的媒體藝術。 
第9週
4/22  空間性媒體藝術:以空間中的文化氛圍、歷史背景、自然生態等元素作為主體,所發展而成的藝術形態 
第10週
4/29  科技性表演藝術:當代劇場結合高科技即時互動媒體的表演藝術,強調表演藝術當下的「現場性、即時性、互動性」 
第11週
5/06  人工生命與仿生藝術:人工生命(AL)為透過人工模擬生命組織,來研究生命的科學。仿生藝術為以人造的手段,將物質、設備或系統轉化為模仿自然的藝術形式 
第12週
5/13  物資訊與生物藝術:生物藝術為使用人類與活組織、細菌、活體和生命過程相結合的藝術實踐。討論環繞生物科學研究所引發的政治、倫理爭議、社會議題與環境問題等。 
第13週
5/20  後影像藝術與虛擬藝術:視覺藝術正由現實情境,無限擴張到虛擬空間。虛擬藝術是以虛擬實境技術為基礎,以構建一個虛擬世界為主要形式的媒體藝術 
第14週
5/27  物聯網、網路藝術與萬物有靈論:網路藝術為:除了只有透過網路才能展現的藝術,無法在其他媒體或以其他方式展現與體驗的藝術媒體 
第15週
6/03  全訊息媒體與身體副本:以再現身體五感知覺,如同再現過去,還原現場的未來實驗媒體藝術 
第16週
6/10  意識副本:透過AI技術,收集意識活動資訊,可以將意識儲存、轉移、再現於電腦與網路雲端的未來媒體科技 
第17週
6/17  速度美學:時間的政治經濟學已使得科技物件已等同於藝術物件。當代速度美學以科技、速度、空間、城市、虛擬、事件、意外及失序為思維核心。探討虛擬對實體世界的統治 
第18週
6/24  空間政治與科技威權:以國家、資本為核心的未來數位匯流科技,影響基本權利與自由,逐漸形成「數位列寧主義」,更進階到科技威權體制的「完美控制」